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5-25 12:13:37  【关闭】 【返回】

丁俊娜   千春玉    刘艳霞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工作者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在河北省遴选了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社会调查与分析。可供高职院校领导决策时参考。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班级走访和座谈等方式,问卷以实地发放、当面收回的方法进行,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430份,有效问卷1428份,回收率95.3%,有效率99.86%,符合社会学公认的调查问卷回收要求。根据统计学的一般规律,此次调查问卷的样本量足够大,样本构成基本反映了总体特征。所以,通过对样本的特征分析可以推论总体的一般状况。对问卷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的软件是SPSS15.0 for Windows。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如下:一年级28.9%,二年级44.1%,三年级27.0%;男生37.3%,女生62.7%;党员2.6%,团员81.3%,入党积极分子13.4%,其他2.7%;学生干部25.4%,非学生干部74.6%;独生子女16.6%,非独生子女83.4%;城镇生源27.9%,农村生源72.1%。

在专业类别上,本次问卷调查共涉及到汽车电子、环境监测、电子商务、口腔医学、工业设计、应用英语、经济管理等80多个专业的学生。可见,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特点

1、学生总体思想积极向上,政治鉴别力强,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明确自己信仰共产主义,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77.9%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有71.2%的学生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历史的选择。

绝大多数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政治鉴别力强,对重大问题的分析更为冷静和理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党的执政业绩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如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分别有67.5%和59.0%的学生认为“成绩显著”或“较有成效”。同时,他们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立场上十分坚定。如有73.9%的学生认为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有82.9%的学生反对“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有69.7%的学生反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走向趋同”的观点,有70.6%的学生对“私有化是我国未来的必然趋势”观点持反对态度,有58.3%的学生相信“社会主义最终可以战胜资本主义”。

此外,当代大学生还十分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关注“三农”问题,有62.5%的学生认为“三农”问题迫在眉睫,必须解决。他们还特别关注恐怖主义事件、物价税费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就业与招聘信息、反腐倡廉新举措、军事与国防事业等时事动态。

2、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对未来生活充满期望,有20.7%的学生对生活抱着很乐观的态度,68.2%的学生表示要努力争取明天的幸福。同时,他们的生活目标定位也较为理性和科学。有62.7%的学生选择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有15.4%的学生认为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才算是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

同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如有84%的人赞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有87.8%的学生赞同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集体利益,有97%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有93.9%的人认为应该“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

在价值观方面,有62.3%的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人格是否高尚,有48.2%的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可见,更多的人认为高尚的人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条件,他们能够把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

3、日常行为基本合乎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状况良好

笔者针对当前大学校园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对于考试作弊,68.0%的学生表示没做过;对于抄袭作业或者论文,56.4%的学生表示没做过;对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59.8%的学生表示没做过。其它的不文明行为,如便后不冲水、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嬉闹、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说脏话、打架斗殴等,也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没有做过。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做到遵守校规校纪,日常行为基本合乎道德规范。

随着党和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常抓不懈,近几年来,社会风气大有好转。这种好的风气在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调查显示,有96.0%的人表示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幼,会“主动让座”。对于一直令人头疼、在几乎所有大学校园都普遍存在的“课桌文化”,学生的态度也是令我们倍感欣慰的。有54.3%的人认为这是“破坏公物行为,应该制止”,有26.1%的人认为这种行为“很无聊,是一种空虚的反映”。也就是说,有80.4%的学生反对在课桌上乱涂乱画,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

4、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我国的教育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作为“80”后的这一代大学生,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如何呢?调查表明,有89.9%的人表示“愿意与别人合作,分享成果”,此结果与本课题调查的特定对象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被调查者中有83.4%为非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绝大多数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前者更容易具备协作精神。有53.7%的学生把“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作为自己与他人相处的原则,有40.6%的人不同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互相利用’的看法”,有60.4%的人表示不同意“宁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的观点。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5、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务实,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与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适应,当代大学生更加务实,更多的学生确定自己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今后的事业打基础(占47.0%),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占27.5%),今后就业方便(占15.1%)。可见,他们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大多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基于这种务实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当今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他们在课余时间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专业课学习(占31.0%),其次是外语学习(占18.2%)。可见,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学习上面。很多人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其中,有67.6% 的人参加组织、社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思想修养,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他们普遍希望学校能够举办“能提高自己人文和科学素质的讲座”,“与专业相关的讲座”。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分析

1、入党动机复杂,部分学生的政治立场不够明确和坚定

调查显示,虽然共有84.3%的学生表示一直在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已经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但这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却是比较复杂的。有38.2%的学生入党动机时“为社会多做贡献”,29.7%的学生入党动机是“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有7.9%的学生认为入党“是个人能力的一种证明”,只有14.8%的学生入党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可见,有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功利化,他们用经济眼光来看待政治问题,政治信仰模糊。

在对以下观点“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走向趋同”、“ 私有化是我国未来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最终可以战胜资本主义”表达看法时,分别有17.4%、4.3%、22.5%、24.2%、28.9%选择了“不知道”的选项,表明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立场是模糊和摇摆不定的。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近年来,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行政部门日益看重毕业生的政治面貌,党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吃香”,这一现象促使许多学生为了就业的现实利益而入党,并不是真正信仰共产主义。同时,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却“垂而不死”,社会主义阵营却在发展中遭遇重大挫折,这使得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感到茫然。而对于我国正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部分学生对出现的一些现象(如工人下岗、收入差距等)不能正确看待,导致了他们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甚至对改革开放产生误解。

2、部分学生中出现了个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

调查显示,有55.9%的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有11.1%的人认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有11.3%的人认为“无论什么情况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有37.6%的人认为应“及时行乐”。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毋庸讳言,这种经济形态也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他们中间,日益萌发了个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入,又使这一不良倾向得到了强化。

3、知识体系不完备,能力欠缺,科学精神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在古今中外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的了解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人物较为了解,而对外国人物则知之甚少。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增加对外国学术文化的介绍,吸取他国有益的成果为我所用。

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知识分别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外语知识、中外历史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哲学知识、管理学知识。

在学生的能力构成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能力依次是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部分学生的能力结构严重失衡,一些学生成了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孤立于社会之外,自闭于“象牙塔”之中,一旦接触社会便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本次调查还涉及到了学生们的科学精神问题。结果显示:只有27.7%的学生认为占卜、算命完全不科学,只有26.3%的学生表示对电视中播放的历史题材的连续剧中所反映的历史遇到问题时,会认真查证。这些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待提高,破除封建迷信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而学生的求实态度也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潜移默化的变化,但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留存封建腐朽思想的流毒。特别在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作为当代大学生,本身应该是一个最具有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的群体,部分学生的科学精神的缺失,提醒教育者应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

4、心理总体健康,但存在一定心理困扰

调查显示,有66.7%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冷静处理,55.9%的学生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但在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扰。目前,困扰大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就业压力,其次是奋斗目标不明确,再次是经济拮据,最后是学习压力。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特别是很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实让高职高专学生倍感就业压力。就业前景的不明朗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奋斗目标的不明确。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很多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本次调查的对象中,有72.1%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因而经济拮据也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压力。步入高校后,学习的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学生为了不辜负父母师长的期望,为了在就业时具备更多的筹码而努力学习,以期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这种残酷的竞争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四、对策探讨

一、切实加强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着重向学生讲清楚社会热点问题,如工人下岗再就业、收入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住房问题、教育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等,加深他们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同时,要把理论教育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他们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原则和方法来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高自身的政治甄别力。

同时,在“两课”中,把理论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起来,除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来加深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外,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如在教学活动中增设“时事播报与点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暴露出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他们的关注点和疑惑,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在点滴的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敏感度。

此外,“两课”教学还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这一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 使他们在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中,能够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 使他们明确要坚持什么,抵制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成为他们道德践行的旗帜和标杆。

(二 )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资源 ,采用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鉴于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健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教学。如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图书资源、网络资源、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展开工作。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课外活动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举办演讲会、辩论赛、撰写论文、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为学生课堂发言创造机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如设计大赛、科技小发明等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如各种公益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社会交往和协调能力等。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心理服务机构 ,多方协作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心理困扰。

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笔者建议应该首先考虑从根源上进行解决。如针对部分学生由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困扰,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加强校企联办,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及时疏导学生的压力。针对由于经济困难导致的压力,可以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通过组织勤工俭学和办理助学贷款、发放奖学金、 助学金等方式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专职辅导员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密切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使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扰。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任辅导员时,提高这一队伍的规格和标准。 辅导员不仅要政治合格,更要业务过硬,要熟悉学生工作方法,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善于与学生沟通,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同时,要完善心理服务机构。调查显示,在遇到心理困惑时, 只有1.1%的学生选择找心理咨询机构诉说和解决。这一方面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有偏差,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心理服务机构是亟待完善的。校方应加大对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投入,做到专人专岗,责任到人。 此外,可创办心理咨询网站,通过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的方式,来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年第6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