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点亮人生

作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9-08-22 13:03:37  【关闭】 【返回】

理论讲坛:

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点亮人生

孙景民

上世纪20年代后期,面对中国革命黑暗漫漫的征程,在借鉴苏联“城市中心论”革命道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道路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具有饱经沧桑且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习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面,结合井冈山学习培训和在此之前的一些思考,谈谈信仰问题。

一、什么是信仰?信仰有科学不科学、理性非理性之分

信仰是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在形态类上有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和政治信仰等等。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信仰“科学不科学?”“有没有意义?”,应该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事实判断旨在求真,价值判断旨在求善。

人们认识世界有两个方面:一是搞清楚“是不是”的问题,这是事实判断。二是搞清楚“该不该”的问题,这是价值判断。事实问题属于科学范畴,“是不是”的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容易进行判断,“是”就是科学的,“不是”就是不科学的。但是,科学技术永远不能超越事实范围走向价值领域,也就是说,“是不是”的事实问题永远不可能回答“该不该”的价值问题。那么,价值问题究竟由谁来回答呢?价值问题是由人文来回答的。而人文又是由艺术、宗教和哲学组成的,且它们回答价值问题的方式又是不同的。

艺术没有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可能直接通达信仰,只能用来表达信仰。那么,通达信仰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个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这两种信仰所达到的价值追问的高度,没有本质区别,为了宗教信仰可以献身,基于哲学的信仰同样可以牺牲生命。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通达信仰的方式:宗教是以非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信而信;而哲学则是用理性的方式通达信仰,是因真而信。

我们说,信仰是对价值的追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信仰问题。所谓价值追问,就是对“该不该”或“有没有意义”问题的追问。价值观也就是怎么看“该”或“不该”、“有意义”或“没有意义”。如果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的价值,就会上升为信仰。例如,把自由作为判断“该”或“不该”的标准,凡是符合自由的就是该的,凡是不符合自由的就是不该的,如果把这样的价值追问达到这样的地步:不自由毋宁死,这就是对自由的信仰。

因此,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我们又可以把信仰大致分为两类:理性信仰和非理性信仰。

二、信仰的产生、反思和力量

信仰最早产生于教徒对于宗教的无条件崇拜以及对宗教仪式的无条件践行。在这种原始状态下,信仰不具有任何理性元素,而只是一种个体对于未知因素集合而成的宗教意向的主观服从或敬畏态度。

信仰的产生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能力十分有限,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准确的把握和正确的理解。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和进行自我安慰,人们就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想象的力量,幻想在自身之外存在着一种强大的“神灵”,主宰和操控万事万物乃至人的命运,原始宗教信仰由此产生。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统治阶级的引导下,部分民众由于饱受压迫而又无力摆脱悲惨境遇,转而向宗教寻求精神寄托。此时,宗教也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和手段。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学科技术的发展,宗教的逻辑自洽性从根本上被摧毁,人们揭开了宗教非科学非理性的神秘面纱,但是对于信仰的探讨并没有随着宗教的寞落而停止。人们将信仰从宗教中抽象出来,明确了宗教不是信仰的全部,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非宗教信仰。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信仰脱离了宗教的桎梏,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

追寻世界的本来面目,寻找世界的本源,被人类视为永恒的使命。在这种追问精神的驱使下,有的人选择了科学理性的方式去解开世界之谜,有的人则从没有科学依据的心灵感性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信仰。特别值得庆幸的是,伴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信仰得以进一步升华,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有神论信仰逐渐失去了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一批无神论信仰不断发展壮大。

时至今日,面对高度紧张的社会压力和飞速变化的生活节奏,不断充实的物质生活和相对空虚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对价值支撑的内在渴求成为当代人寻求信仰依托的现实基础。然而,许多人谈信仰,并试图传播信仰,却从未关注信仰的义理,更未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思考和反思自身的信仰。一些党员干部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同宗教信仰混为一谈,甚至妄想“两者都信”;一些干部群众分不清合法宗教与非法宗教、邪教的区别,不信马列信鬼神,许多人误入歧途并深受其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视的。

越是在物质发达时代,越需要精神家园;越是价值多元的时代,越需要科学理性的信仰。无论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肩负着什么样的任务和使命,都要做一个有科学理性信仰的人。科学理性的信仰能够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同样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有了科学理性的信仰,就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科学理性的信仰能能使人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这也是人生成功的奥秘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信仰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运动,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都贯穿着一个灵魂,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那么,这样的信仰为什么是科学的和理性的?这可以从它终极关怀的理性回答中找到答案。

人的特性在于,虽然生存有限,却要追问无限;虽然存在具有偶然性,却要追问必然;虽然生命是暂时的,却要追问永恒。这就是终极关怀,也就是说,人类会立足于有限追求无限,有限的是现实生活,无限的是价值追求。那么,怎么通过有限的生命来通达无限的意义和价值呢?

从理论上来讲,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通过无限延长自己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而这又绝对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能够给出的答案,因为有理性的人都知道,无论一个人的生命有多久,总要有大限来临的那一天。另一种可能是理性主义者的方案:承认生命有限,不去无谓地追求生命的无限,而是追求生命的高度,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的长短已经不具备根本意义了。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即使是短暂的,也是灿烂的和值得的。

马克思沿着这一思路为共产党人找到了信仰。马克思中学毕业写过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的。

马克思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不是理性和科学的?是不是值得信仰呢?让我们借用海德格尔的一个理念“向死而在”,从生命的终极意义上来追问一下吧:生命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有限的过程,不要去追求那个最终的结果,因为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无限的虚无,即死亡。我们只有面对无限,才能思考和规划如何安排好自己有限的生命过程,才能反向思考我们今天该不该这样活。

假设要面对死亡了,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选择是无悔的,如果再重新度过一生的话,我们还会这么活。请问这个理由是什么?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是真正的理由绝不可能建立在世俗的基础之上,因为在这个时候世俗的东西已经没有意义了。既然生命的本质是一个过程,所以有意义的生命就在于过程的精彩。

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精彩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尊严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有尊严的生命才是值得的,才是精彩的,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对于没有尊严的生命过程而言,哪怕是每一分钟的延续都是耻辱的。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是有尊严的呢?马克思说因为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达到了崇高。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因为“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

什么是主义呢?“主义”就是对核心价值的追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所倡导的、被共产党人所遵循的价值和灵魂,即把造福人民和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如果为了这样的价值追求可以献出生命,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信仰,是具有崇高生命价值的追求。

我们往往会在不同的层次上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比如,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因为这是造福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事业,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和实践。我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则是指把这个主义当成信仰的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空谈“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一个幽灵。所谓“大道之行也”,“道”是用来行的,不行就没有“道”。马克思主义的“道”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达、运动实践,就在每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身上。如果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丢魂,就会走邪路。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无论有多少个理论形态,它的“道”只有一个,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即“行道”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可以而且必须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条件、面对的使命和任务、人民的需要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道路,然而这种选择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这就需要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执着追求、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诞生,将人们从非科学非理性的信仰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宗教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解决了人类信仰史上的最大困惑,并作为人类的最高信仰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井冈山精神就是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辉典范,48000多名井冈山儿女和红军官兵抛头颅、洒热血就是用生命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人入党誓词中“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成功实践。

四、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

看家本领不仅包含“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更应该包括思想、理论、观点、方法等的学习、运用和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是立场、观点(或理论)、方法的有机统一。提升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首先,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前提和基础。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应该在这方面具有他人所没有的特殊优势,更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工夫。毛泽东同志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掌握蕴藏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是“消化”的题中之义。

其次,运用或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关键。毛泽东同志说得好:“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不但要精通理论,而且“精通的目的在于运用”。

再次,及时根据运用或实践认识的新变化创新或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灵魂。所谓的活学活用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才能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从而也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辩证法,更是我们应当具备的看家本领。

五、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点亮人生

信仰是一个严肃认真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正确的信仰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它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确立合理的行为准则,进而优化人的实践选择甚至人生轨迹。对于社会来说,正确的信仰导向塑造着社会的道德准则,明确着“对与错”、“道德与不道德”等界限,有利于社会的正向运行,是社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风物长宜放眼量。从毛委员井冈山成功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的每一次突破,事业的每一次跃进,背后都有这种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和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引领和支撑。

正是凭借这种坚强有力的信仰信念信心,我们党带领人民冲破层层阻碍,攻克重重难关,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更高的奋斗目标,更艰巨的使命任务,更加需要坚定这种信仰信念信心。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这里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立志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点亮我们的精彩人生。